
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
講電腦技術革新對於出版業、眾人閱讀偏好的影響,和各行個業的應對方式。作者本身是紐約時報的員工,不過他也開始不訂閱自家公司的報紙了,他的觀點是使用電子書、手持裝置其實更方便也更省成本,顧客也開始不閱讀紙本報紙,這是大趨勢。一語概括就是大家更喜歡以自己的社群為基礎接收新資訊,使用數位閱讀的方式接受新聞可以透過演算法(儘管我並不推崇這種模式)、RSS、朋友轉貼來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事。因為時間有限,資訊太多,就算是傳統媒體也不可能把世界上的大小事全部列出,更何況你大部分的時候根本不需要知道這些事情,有些新聞對你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
書裡面引用一個小魚選路的實驗[1]我很喜歡,研究員給魚群安排兩條岔路,一條是安全的路,另一條有天敵,當魚落單或群體內全是正常魚時不會走有天敵那條,當放入兩隻以上機器魚就能把魚群帶到有天敵的路,換成人類需要整體的百分之五,當資訊公開透明,百分之五的人就能啟動這樣的集體智慧做出正確的決定,這可以套用在一般社群資訊的傳播(前提是平台演算法的推播是公正的),賴於現在資訊流通快速,重要的資訊會用這種方式即時找上你。
紙本書到底會不會被完全取代?還有人類的大腦到底會不會被資訊洪流造成不良影響?這兩個問題我想大多數人會和我有同樣的疑問,作者有在書中提出他的觀點,不過我覺得太樂觀了,原因如下:
- 人們不會留聲機的發明就不去現場聽演唱會,紙本書會和電子書共存
- 人類腦袋的演化速度很慢,傳播媒介改變會刺激大腦不同的區域,有些影響其實是正向的,不完全那麼糟糕
- 提到外科醫生的手術錯誤率和他們玩不玩多按鍵的電玩遊戲正相關
- 但是大腦無法頻繁分心,一次接受太多資訊就會有注意力暫失的現象(Attentional Blink),人腦的極限就放在那邊
- 這是一本 2010 年左右的書,當時短影音、監控資本主義和演算法高牆的問題沒那麼明顯
- 反正這本書主題很明顯也不是專門談論大腦、專注力,批評下去屬於雞蛋裡挑骨頭了
縱使我有很多管道能取得很多電子書資源,也有適合的裝置可以使用電子書閱讀,但在長篇、文字密度高的出版品我仍是更偏好紙本書。
作者對於整體消費性資訊的購買趨勢我還是挺認同的,把書電子化不單是把內容搬過到螢幕上那麼簡單而已,體驗、價格也是人們願不願意持續購買的重要原因。
而紐約時報這類的媒體公司也要和自媒體找到共存方式,有些人的需求主流媒體做不到。
- 購買體驗
- 好不好入手,有些東西正版很難買,大家就會直接盜版
- 實際體驗
- 比如你買了一個專輯,有幾首歌你不喜歡,下次可能就會使用盜版彌補心理上的不平衡
- 電子書的排版有沒有跑掉
- 能不能客製化
- 第一章提到色情產業,冷門的性闢在一開始不是由大公司的實體刊物來滿足。像現在自媒體盛行就能衍生出很多受歡迎的網路素人和題材
最後引用第一章 fleshbot.com 網站的編輯 Lux Alptraum 說的:
只要價格適當,內容符合專業水準,可經由各種形式供應,人們就會付錢
這句話真的是貫穿全文給出版業的忠告,我想任何傳播媒體都是如此,內容與傳播媒介必須與時俱進,現在誰還跟你活字版印刷,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