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ch Chen

Each Chen

世界上大部分事,都沒有太大意義。

真理與熱愛除外。

Articles28
Tags24
Categories6

Archive

存檔點|V25.9.1

存檔點|V25.9.1

上集傳送門

TL;DR

這兩週感覺每天都很忙,平日白天就上課,晚上塞了幾個社團的迎新,空檔就在寫作業、看課外書、做專案[1]。月底有個連假讓人喘口氣,但我三天都在寫東西,其中一個還是我的英文課作業。我微積分作業在這一週落掉了(這週的作業是很繁複的微分公式計算,沒什麼,就是很花時間)。

實際寫出了這兩篇文章。其他的在我的草稿資料夾吃灰

社團

去了兩個半的社團的迎新,為什麼是兩個半呢?因為其中一場我只有參加一半就走了。

證券投資研究社

室友拉我去的,覺得社課有點淺,我之後想了解應該直接去修應用經濟系的課。後面衝到詩社的迎新就沒有繼續待下去,沒有入社。我可用的時間沒有很多,沒有覺得很感興趣就先放掉了。

MurMur

我覺得幹迎新的說明方式給大家一種靠證券投資就能發大財的想法,我不否認金融相關科技的專業和他們的重要性,只是我覺得一般人不適合花太多心力嘗試打敗市場或想要單純操作股票致富,手續費往往就會吃掉你大部分的收益,到頭來可能是白忙一場。

能把自己的錢放在次級市場中抵抗通膨就很不錯了,除非你搞天使投資,不然真正的投資也輪不到我們這些局外人,你也無法確定哪一家新興公司有可能是下一個台積電,投資自己比較實在。其中 8% 複利的論調更讓我感到很迷惑,每個月定存 3 萬塊,2、3 時年後當然就會有將近 1000 萬的存款啊,複利只是稍微加快,重點還是你怎麼賺到這 3 萬塊的存款的方法。

用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去看收益回報的投資方式我都覺得要小心謹慎,這東西才沒有嘴巴講的那麼神奇。

詩社

這個社團我有加進去,這學期社課模式是幹部會先訂主題,挑幾首詩來介紹,大家有想法就直接講出來,總之就是一群人圍在一塊解詩,社員也能分享詩和大家一起討論。社團討論很活躍,有些詩我自己讀都不會讀出太多感覺,有些是不懂典故,有些是我真的資質駑鈍,有其他人一起通靈我才能體會出這首詩寫得巧妙的地方。

資訊社&GDG

這學期資訊社和 Google 開發者社團合併社課,第一堂社課教 vibe coding 我沒有很喜歡。第二堂之後看我忙碌程度,這社團隨緣吧,總體難度對我來說有點淺,現在好像自己能做的資訊課外活動就很豐富,除非完全是我的知識盲區,不然我自己看著電腦自學我覺得更有效率一些。

3D 列印

又又又又開了一個很深很深的坑,這還得歸功於我在禮拜五早上參加了圖書館 3D 列印月球燈的體驗活動,活動只有兩小時,幫一顆球狀物體拆支撐、上色,實際上很長一段時間是在介紹圖書館的 maker 設備,並提醒大家自造公坊微型通識的選課時間要截止了[2],選了這門課才能拿到設備操作證預約時間來做自己的小東西。

這些寶藏課程肯定不會放過的,直接選到上限 3 門,分別是 SLA 光固化、雷射雕刻切割機和熱昇華轉印機相關的課,每一堂都可以免費使用該堂課指定機器做一個小東西,之後再放上來分享,現在有這個不像月球的月球燈。

必修課

禮拜一接連修兩個禮拜,物理和微積分老師安排了不少作業。進應數系發現必修課雖然比其他系都還少,但每一科要練到精熟的時間投入成本都比較高,覺得又回到以前同時和電子學、網路概論、數學打交道的感覺,一直讀書同時在空檔中做想做的事的狀態反而讓人覺得很爽。給我一整段完全自由的時間,反而不會有這種充實感。

閒聊

tux24:為什麼我不用 Instagram?

我討厭演算法

react 一下,我也不喜歡,我討厭的是 Meta 的隱私政策和沒什麼意義的 Reals 推播,在以前 FB 是有辦法「滑到底」的時候真的是個美好時代。我真的很討厭這些推薦演算法,大部分的時候演算法只能幫你找到你會一直盯著不走的媒體內容,但永遠無法找到對你有價值的東西,這些東西只能透過搜尋來找到。

演算法的出現養出了一群不會用搜尋的低等數位佃農參與網路生態,同時也餵養了製造垃圾內容的「營銷號」。這些數位佃農原本可能就不會用鍵盤打字,也不想學,有的甚至只是懶得用鍵盤打字。在以前,上網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沒什麼吸引力的休閒活動,因為他們參與不進來,找不到能吸引他們注意力的內容。現在失去了人類的主導內容的必要讓他們更容易的參與進來:打開 App ,看一些小短片吸收「最新消息」。

這樣子才不是在上網,比較像豬一樣在柵欄邊吃廚餘。會對這件事反應這麼激烈是因為我回家的時後我阿嬤總是在外放這些演算法推薦的 AI 影片而渾然不知,更要命的是他們的老人 LINE 群組[3]總是在傳這些沒營養的東西。我只要聽到機器人的聲音就想遠離發聲源,這是對人類腦袋的污辱。

我討厭演算法,因為有一群人總是不知道怎麼養演算法,也不認為篩選的必要性,他們還是用看電視的心態去看這些內容,覺得永遠有導演、編劇、電視台為他們過濾內容。演算法反而讓他們看的東西更弱智、目光變得更狹隘

我怎麼加別人 IG

我手機不裝這個偷窺狂軟體[4]佔我的空間,在添加別人的時候我得上網頁打 user ID ,沒辦法掃 QR code,我都是讓別人來加我。

在別人跟我要 IG 的時候我會順便拿出我的 Flipper zero 讓他們看一下我表演 NFC 魔法,我的 IG 首頁上放了幾張照片[5],bio 放了我的 blog 連結,等著他們哪天點進去可以比較快想到我是誰還有發現我有網站可以造訪。雖然我一定會連著 IG 一起把 blog 連結給別人,但通常他們會記得去 IG 按追蹤,但不會去訂 RSS 或把網址存成書籤。

大部分的情境我不會主動跟別人要 IG[6],對於之後可能會在固定場域遇到的人來說,一見面就開始索取太多個人資料,感覺有點不太尊重。不過如果別人主動跟我要,我也能接受,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會想那麼多。我知道有些人會為了應付這類社交需求,特地開一個公開帳號,但我覺得這樣反而讓社交變得有點形式化。所以,如果對方不提,我也不會主動。

我喜歡在 IG 上觀看的內容

講回 IG ,IG 就是一個這樣子的封閉網路花園,集合了陌生人和朋友的數位垃圾,不是什麼好地方。現在很多影音平台都逐漸走向這弱智的方向,YouTube 也不例外,但是我仍然會用其他方式上 YouTube 看影片,這是因為上面我還找的到我覺得值得一看的自媒體影片,IG 沒有,每則貼文都輕薄短小,連廣告也是。參與進 IG 的 PO 文就是在無償幫助 Meta 賺廣告費,你既無法得到收益,也無法得到有用的資訊,光顧這個平台會只會讓你的時間莫名其妙消失。

tux24 在該篇文章有問到用 IG 的人平常會看什麼內容,我的話主要是看別人的「追蹤者」和「被追蹤者」。我也樂意給認識的朋友看到我的朋友清單,因為這是確認社交網路交集程度最快速的方法。

blog 永遠無法做到直接讓訪客清楚的透過站長的部落滾來確認彼此社交圈的交集程度,站長不會把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放在部落滾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是幾乎所有的網站不會主動顯示訪客和管理員社交網路中交集的部分。

從開學至今,我有好幾個剛認識的人(都不是同系的同學)要加我的 IG 才發現我們其實有一位甚至更多的共同朋友(他們也都和我不同系,甚至不同學校),有多出這樣一層意料之外的連結會更容易讓聊天順利的延續下去,延伸出更多話題可以講。未來他們之間的聚會找上我的機率也會更高一些。

以上就是我在 IG 垃圾堆上挖掘出的剩餘價值,我把這個平台當成情報軟體在用,描繪大家的關係網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如果 IG 有功能徵集(可惜沒有 issue 可以發),我會提議輸出社交關係網的檔案或頁面,把朋友關係的有向圖畫出來,這應該會很好玩。

赴山海

看了 10 集左右,還在我喜歡的光譜裡面,還沒看到重頭戲,我想可以先把小說看完。不過 B 站上黑成毅的影片可真多,沒有看很多,但明顯風評兩極。罵他台詞念不好、打戲只會轉圈圈、甚至說長得醜的都出來了。

我從蓮花樓認識成毅,他的外貌和形象和李相夷很搭,不覺得他有什麼不好。的確,他的演藝路線有些單一,總演這類「美強慘」的古裝角色,但老實說,我就是因為成毅才會看這部劇;要是換成別人演,我可能根本不會關注。

這部劇我目前看到的敗筆是穿書的成分,肖明明這個角色根本沒有存在必要,讓他跑進蕭秋水的身體一開始他就只想作弊、開場就一直以現代人的眼光在抱怨,這個沒有武功的人被釣魚線綁住就能突然覺醒浣花劍法,實在有夠扯。後面我想肖明明的聲音會愈來愈少,漸漸的把讓蕭明明和蕭秋水直接劃上等號,讓肖明明成為蕭秋水。

原作小說才沒有這些亂七八糟的穿書環節,就是單純在寫一個時代裡面的武俠故事。如果今天有連續劇把金庸的笑傲江湖改成有人穿書,知道大綱,初期目的是為了學到獨孤九劍,你還有辦法看下去嗎?

劇中還能聽到其他角色在轉述肖明明在穿書前原本的蕭秋水有多麼俠義,這對原本的蕭秋水一點都不公平,莫名其妙就被奪舍了。穿越情節像尋秦記一樣直接穿過去變成 nobody ,再以自己的身分活躍;或是無職轉生在一個死嬰兒生上重啟人生,這兩種都是比較能讓我接受的穿法。


  1. 看我 GitHub 動態就知道,比例其實很少,emfont 有個 css 引入的小 bug 其中一個是我在模版把 https:// 打成 https:/。我還很想把 emfont 的 docker 包好,我還得努力擠出時間 ↩︎

  2. 真的很驚險,那堂課上完半小時系統就關了。我如果沒有參加到月球燈的體驗課大概會錯過微通識的選課時間 ↩︎

  3. 去你的,LINE ↩︎

  4. 他甚至會推測出我空閒時間送一些無關緊要的通知給我 ↩︎

  5. 只發限動的人是沒辦法讓新朋友認識你的 ↩︎

  6. 除了那種在活動遇到的人,可能根本不會再見面,但又會想要在日後用網路聯絡 ↩︎

Author:Each Chen
Link:https://www.iach.cc/fortnightly/2025/v9.1/
版權聲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2.0 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