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妥善處理數位遺產
最近從圖書館借了如何在網路時代好好說再見這本書,會想看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想知道別人都怎麼處理數位遺產,因為我最近正在處理我爸留下來的東西,另一方面我也想要為我自己的數位資料做一些保護和交代。先聲明:我現在身心一切正常,沒有任何尋短的想法,我只是想在任何意外發生前做好準備,不至於在我不能做決定的時候讓身邊的人亂成一團。
數位遺產
首先,我認為有必要定義什麼是數位遺體,以及解釋這些為什麼這對所有人都很重要。數位遺體涵蓋了所有以數位方式代表你或代表你權利的電磁紀錄,例如手機相簿的照片、網頁瀏覽紀錄、通訊平台對話紀錄、各大平台帳號、ssh 金鑰、購買的訂閱制服務,都是你的數位遺體的一小部分,只要是用數位裝置產生並保留的東西[1],都能歸類為數位遺體。數位遺體根據用途有這幾個大項目:
- 電子裝置
- 手機、電腦、Flipper 的硬體裝置,因為一定要有這些東西才能碰的到下面那些數位紀錄
- 數位資產
- 有實際價值的資料,例如連結到網路銀行的「帳號」、沒有去 DRM 的電子書
- 數位封存檔
- 非公開分享,但確實存在的資料。像是 email 的信、私訊紀錄、IG 限時動態、電子相簿
- 數位自傳
- 個人有意識分享到網路上的數位資料,例如這個 blog 的每一個字和圖片、IG 的「貼文」
- 數位卷宗
- 網頁追蹤器、cookie 、上網習慣之類的,通常不會是你主動留下,是在使用數位產品的過程中由科技公司在背後偷偷紀錄用來辨別你是你的東西。你可以當成 metadata 來理解。
- 數位未授權個人資料
- 例如你的維基百科條目(如果你夠有名的話),通常是你掛掉後別人怎麼在網路上講你的紀錄
為了方便說明,在我沒有任何備註或說明的情況,下文都會用「數位遺產」來代稱這些數位紀錄,因為就我看來,這些東西不管有沒有實際可交換價值,總是我的所有物,我留下來的東西稱為我的「遺產」比較容易理解,無論保管我遺產的人覺得有沒有價值。
為什麼需要特別處理數位遺產
大部分的活人其實很少在意過自己的數位遺產,畢竟實體遺產通常都搞不定,根本不會花費太多多心思管這種新形態遺產。更何況事先打點這些數位足跡實際上對眼下的生活一點幫助都沒有,死亡也是個令人難以想像、接受的情境,整理的意願通常都不會太高。
事先處理好數位遺產我認為這兩個主要的好處:
- 後人可以更輕易的把你留下來的東西發揮最大的價值
- 你可以主動決定要把數位遺產交給誰、揭露多少資訊
在你過世之後,你的手機、平板、筆電這些硬體裝置的下場通常是回收、閒置吃灰或是重置後由你的繼承人繼續使用。其中最糟糕的處理方式是閒置,抱持著「有空再整」的心態,結果等到真的想打開的時候,電池或某個重要零件早已損壞而讓數位資料隨著硬體消失在世界上。
如果完全沒有任何準備,拿到這些數位足跡的人很難輕易的把重要資料複製出來另外保存,可能在打開電腦時就對你裝置裡面凌亂的資料夾配置退了堂鼓,最後乾脆放棄整理,選擇直接處理掉硬體,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這裡面可能有許多珍貴的照片、文件因此永遠消失。
更現實的是,你的電腦 D 槽(/mnt/sda)的「小祕密」、線上聊天對話紀錄可能會隨著裝置交到其他人手中而曝光(或完全無法傳下去,讓他人得以隨著你的數位足跡了解你,前提是你願意的話)。
哪些東西應該被處理
我不想讓你看到
如果你拿不定主義,不妨先按照這個情境來想哪些數位遺產對你來說有必要特別處理:假設你玩真心話大冒險得把你的電子裝置密碼告訴你身邊的朋友和家人供他們自由存取一個星期,你覺得有哪些資料被他們看到會覺得難為情、甚至改變日後你在他們心中的形象,這些就是你需要保護的第一種資料。
對於這資料的「保護」,通常會選擇刪除或是加密成除了你沒人打的開的形式。如果你像我的室友一樣覺得人死後會灰飛煙滅,不會有感覺,更不在乎死後人格權[2],那你可以像他一樣忽視你的第一種資料。
我想「更長久」的保存
第二種數位遺產是你或你的朋友&家人希望留下讓其他人認識你的資料,例如 blog 、社群平台貼文、手機相片或是曾經公開發表過的電子期刊。
在過去,這些東西放在你家的某個角落,你的文件寫在筆記本上;相片被沖洗出來放在相簿集中保管,任何人在你死後到你生活的房子裡面東翻西找就能找到對他們有意義、有價值的物品,不過在上了別人的雲之後,情況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儘管這些雲端平台通常會宣稱上傳到他們平台的資料有非常高的可用性,但實際上存在這些問題:
- 平台政策改變
- 授權與隱私問題
- 帳號被盜用
- 檔案很難轉移出該平台
從今天開始,我們不再允許這類型的媒體
比較耳熟能詳的例子是 YouTube 的黃標機制和版權炮,假設你上傳的影音媒體在你死後因為這兩個原因被處罰,輕則該影片消失,重則是整個頻道因為違反平台政策被刪除,上傳到平台的內容其實也沒有多穩妥,沒有人能保證在未來平台會變得怎麼樣。
類似的災情在 imgur 也曾經發生過,這是一個圖片分享平台,但在 2025 年 5 月開始,該平台開始針對台灣 IP 封鎖流量[3],你的資料不可用也相當於「被刪除」;在 2023 年 imgur 也曾更新條款大規模清理用戶的圖片,原意是為了減少裸露和色情內容,但是連帶一些正常的公仔照片也被刪除。就算你的圖片看上去非常符合公序良俗,也可能隨著平台政策的改變而徹底消失。
上傳到平台的東西未必仍是你的東西
上傳到社群平台就等同於公開?
希望每個人都有這個概念,上傳到 FB 、 instagram 的內容是被鎖在平台的盒子裡的,先不討論沒帳號不能看的問題,貼文又被區分成公開貼文、好友貼文、摯友貼文或是僅特定人才能閱讀的貼文,在該帳號擁有者死掉以後,這些權限限制仍然在那,
還有一個更封閉的格式是限時動態:表面上「消失在 24 小時後」,但其實仍保留在平台的伺服器上,只是你只能透過自己的帳號到後台瀏覽,若沒有帳號直接控制權就再也看不到。
Meta 有提供一個叫做紀念帳號的功能,你可以事先指定「遺產聯絡人」,在你過世後由這個人來管理帳號。紀念帳號的運作方式是:你的貼文與相片仍會保留,名字旁邊會加上「緬懷」字樣,但帳號本身無法再登入、也無法新增好友。詭異的是就在這裡:大多數人可能會同時擁有多個帳號,有些帳號是「大帳」,用來和親友互動;有些則是「小帳」、「分身帳號」,可能只加了少數朋友,甚至完全不加任何人,只拿來當日記本、備份照片或發洩心情。
一旦當事人過世,紀念帳號機制只能作用在親友知道並提出申請或是亡者生前有特別設定的帳號,就算成功轉為紀念帳號,資料還是被關在黑盒子裡面,比較理想的作法是能把每一篇貼文和照片打包成開放格式供繼承人下載,Meat 的產品要到帳號管理中心點「匯出你的資訊」把所有媒體檔案打包下載。我在剛剛下載了我的 instagram 帳戶資訊,有趣的是貼文部份只有圖片,沒有文字描述,好像要叫我回去網頁複製貼上似的。之前我曾經成功把 YouTube 上傳的影片和留言紀錄全部下載回來,留言紀錄這種文字相關的會被整合在一個試算表,instagram 好像沒做完全。我沒在用 Thread ,不知道 Thread 有沒有提供相同的功能,下載下來的格式究竟好不好查閱。
社交平台有沒有提供方便的打包活動紀錄的功能其實很重要,現在還不太明顯,等到我們這一代數位原住民開始衰老、死亡,沒有提供此功能的平台後人將要手動下載,這工作量之多,實在難以想像。
對親友來說,這些影像和文字可能具有情感價值,可一旦你沒有正確的權限,就永遠無法處碰到這些內容。把我上傳的東西下載回來需要用我自己的帳號到一個不是 instagram 本站的地方輸出,如果沒有人有我帳號的存取權限,我又沒有設定遺產聯絡人,會怎麼樣呢?
請問你是本人嗎?
大部分你看都不看直接同意的使用條款都是和活人簽約,在簽約者死亡之後,就算是繼承人,也無法完全代表該亡故用戶的權利,這和實體遺產有點不太一樣,平台會以「隱私保護」、「資安政策」為理由,拒絕讓第三者直接登入或存取資料。和這樣的平台展開資料爭奪戰,假冒死者跟客服說自己忘記密碼還比較有可能取回帳號完整所有權以及裡面的資料。
小巷
又彎又長
沒有門
沒有窗
我拿把舊鑰匙
敲著厚厚的牆《小巷》顧城
我怎麼處理我接管的數位遺產
電腦我覺得最好處理,就算系統進不去,只要沒有磁碟加密都可以用另一個系統直接存取,我遇到的 trouble 只有 Windows 專有的 NTFS 檔案系統多花一點時間。
以我的標準來看,我爸不算是有好好的整理硬碟,對我來他的檔案就是亂七八糟的亂放,可能是他換了很多台電腦的緣故,我拿到的硬碟裡面上層的資料夾都是某台裝置的根目錄檔案全備份。我那時候用 shell script 先把大檔案找出來單獨處理,再根據副檔名把所有一樣格式的影片攤平在同一個資料夾快速檢視,有些工作用的報表、簡報我就直接刪了,我想不到我以後會有任何機會使用到它們。縱使現在硬碟很便宜,但還是要斷捨離,該丟的就丟掉。
線上帳號我沒碰到,因為 Apple 手機沒有事先設定遺產聯絡人,手機根本沒辦法解鎖存取裡面的東西,我在聯絡客服環節失敗了,因為連購買證明也找不到,偽裝成本人也沒有用,就讓它們變成數位塵埃送給科技公司吧。
不過如過你有辦法存取到其中一個主要電子郵件是真的有可能順著帳戶救援機制取回帳號控制權的,其中筆電有成功打開拿到可用的 gmail 信箱,只不過那個帳號好像沒有綁什麼重要服務,對於帳戶救援和回覆沒什麼幫助。
對於線上服務,尤其是 FB 這種社交平台,最好在不使用後就直接刪除或變成紀念帳號,否則等到哪天帳號被盜或是其實在哪個裝置忘記登出被別人拿來做任何操作的感受都不會太好(還有你每年仍然會收到生日通知)。
收到死者帳號傳來的訊息,就算我知道背後操作的不是本人,心裡還是挺不舒服的。在我爸爸過世之後我曾經收到過他 FB 帳號發出的好友申請和訊息,我猜是他在哪個朋友的裝置上忘記登出,好在後來那個帳號沒有再繼續活動,應該只是個小惡作劇。如果我爸死後還有人在網路上幫他經營線上人設我應該也會很困擾。
關於數位遺產你該注意的事
預先設定遺產聯絡人
絕對有必要和你親近的朋友聊聊你的遺產配置規劃,縱使你授權給他權限,但哪些內容你希望他持有時直接刪除最好講清楚。
確保資料夾配置整潔
我用了之前在自架服務踩過的一些坑這篇文章說過的記憶宮殿來確保資料夾內部分類明確,我完全不建議在硬碟的最上層就用年度來分類資料,除非那顆硬碟的檔案很少,或是他只是隨身碟之類的暫存裝置。當你忘記具體年份就會很難找東西,年份和日期應該只出現在最深層的資料夾,要用日期找東西可以用指令去排序,但種類只能靠資料夾,日期放在上層不利於快速定位,忘記日期就找不到了。
使用密碼管理器(例如 keePassXC)
平常會使用的平台實在太多了,一個帳號就有一個密碼,我也記不住。我想各位的資訊教育也都有強調過要定期改密碼、不同平台密碼不要重複並且不要寫在紙上,但卻很少教你記這麼多密碼方法。我不會寫在紙上,但我也絕對不會用腦袋記!你需要一個可靠的密碼管理器,這不僅是為了你數位遺產著想,你平常使用的線上服務帳號也會更安全、方便。
我知道 Apple 等各大手機平台有各自系統內建的密碼管理器,但我不建議使用。因為對我來說這個密碼本只能在單一生態系的裝置使用,會讓我在跨裝置同步不方便,主要裝置掛掉就全部沒了。
我使用 keePassXC + syncthing 在我的所有裝置之間同步密碼檔案。 keePassXC 是開源的軟體,基本上大部分的裝置都至少有實做出一款 keePassXC 的使用者 App 。 keePassXC 密碼不會上雲端只會加密存成一個檔案,在手機或電腦填密碼的時候可以透過 keepass 快速輸入。分散式儲存可以確保當其中一台裝置不可用時還有機會拿到這個加密後的密碼本,當然你不可能知道打開密碼本的密碼,但你可能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得到一些提示,在我死掉以後進入我的電腦玩這題 CTF。
如果可以最好能告訴你的數位遺產繼承人密碼本的密碼,不過我是還沒這麼做。如果你正好是某人的準數位遺產繼承人,也請不要辜負對方對你的期待,在對方還活著時偷開他的密碼本登入帳號任意窺看他的隱私。
知道愈多並不一定更好
如果你身邊有一位很重要的人離開世界,你大概會有一段時間會想用盡各種方法在生活中找到他的影子,甚至是讀過他發的訊息、讀過的東西,找一切和他有關的資料,由一連串的自我提問,再翻找逝者的個人資訊找到答案來安慰自己。如果涉及意外、自殺、他殺或其他突如其來的死亡時,翻閱這些數位足跡可能會看到一些蛛絲馬跡,但最終只會讓你愈看愈困惑,這些充滿痛苦的言論並不會讓你感到太開心
。
我爸就是自我了結走的,從他其中一位朋友看到他們之間最後的通訊紀錄,大致上已經可以足以給警察當作非他殺結案的證據,這些內容我全部讀完了,還看了監視器最後的畫面並做了筆錄,這些都不是令人感到生理上舒服的內容,如果有更多細節被翻出來,例如他的瀏覽器搜尋紀錄,我也不想讀任何內容。
在事發後隔天[4]我進入他的房間找健保卡的過程也讓我十分害怕,我怕翻找到任何紀錄遺言的內容,知道他最後想著什麼不會讓我有任何問題被解答的滿足感,我只要知道事情發生就夠了,除此之外我什麼都不想知道。
死去的人無法以任何方式解答你對於他的死亡產生的疑問,反覆鑽研只會讀出一些模零兩可的資訊,影響你自己的生活。
關於永久保存
我覺得主流社群平台並不太可靠,我不信任他們的社群守則的東西,內容遭檢舉或版權聲明內容可能就沒了,何況這些平台也有在用 AI 內容驅逐人類創作的趨勢,人類的創作放在只會被平台演算法排擠。自架網站的話第三方要下架我的內容門檻要難一些,我的網站也不存在平台政策,要是有什麼仇恨發言除非有關系到公眾利益,有本事就停止解析我的 DNS ,網際網路不是任何科技公司開的,
相比之下,自架網站能夠大幅降低第三方下架你內容的可能性。因為網站不受制於平台的政策規範,除非涉及重大公眾利益,否則幾乎沒有誰能夠單方面抹除你的精神結晶。就算有人要對付你,最多也只能要求停止解析你的 DNS,網際網路可不是任何一家科技公司專屬的東西。
短期來說,若希望數位遺產能較長久的流傳下去,找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幫忙維護自架網站會是比較穩妥的做法。退而求其次,你也可以考慮使用 GitHub Pages 或 Cloudflare Pages 這種靜態網站託管服務,但要清楚的是,這些仍然算是「平台」,你的網站存活最終還是繫於他們的服務政策。
其實沒有永恆的東西
人類文明中只有少數人的著作真的有他的特別之處,得以流傳千古;大部分人的遺產、文字、數位紀錄頂多影響到自己那代和自己的下一代,可能過幾十年後的人也不是那麼重要[5],更別說有什麼保存的意義。希望所有人都能接受這點,雖然我們可能會試圖把某些東西留下來,但這些數位遺產總會有過時、不那麼重要甚至是隨著文明消失的那一天,接受自己的有限性,在當下盡可能做好能做的就好。
我的數位遺產
要掌管我的數位遺產,學會 Linux 是先決條件,否則你連磁碟都不會掛載,我一點都沒辦法放心的把硬碟存取權交給你。掌握億點點資訊技能處理我的檔案會比較輕鬆,而且你會知道怎麼正確關閉我現存的自架服務、各種平台帳號。
IG、FB 可以直接刪掉無所謂,blog 留著有辦法讓人存取就好,我會希望繼續幫我續約網域,但如果沒有拿到我的台幣遺產可以不用勉強[6];私人聊天紀錄我要求直接刪除,太多了,人生有更有意義的事,看這個很浪費時間,在類比的世界過去的聊天內容也不會在死後被一字不漏的提及;我拍的相片我還沒想好怎麼處理,對誰有意義誰就拿去,要開什麼紀念展也請自便;email 收發信遲早要關閉,不過請保留一年的時間每次收到信都會傳送我死掉了的罐頭訊息給想要找我的人。
誰能成為我的遺產管理人
- 真的認識我
- 有億點點資訊技能
- 會 Linux 指令
- 會一點點網頁設計,能調整我的 blog 讓訪客知道我不在世上了,不用特別訂閱 RSS
我還沒有找到適合的時機跟任何人私下聊過這件事,直接在這邊指定遺產執行人也不太禮貌。不過要是我一直沒有明確訂出核心原則,出事之後我的數位遺產絕對不可能按照我所想的被妥善處理。目前的狀態是很不負責認的讓大家自己看著辦,如果真的有問題,部落滾上有一些好朋友,請我的法定遺產執行人有問題可以問他們怎麼操作(我其實不太清楚我現在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會是誰,不過我很確定我的直系血親之中沒人有辦法好好處理,你們可以乾脆放棄並禮貌的詢問我的朋友有沒有空幫忙處理)。以後如果我有小孩或配偶,我絕對會把這些必要技能教給他。